摘要:
一、(本題22分)
材料一:法律本來應該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司法審判本來應該具有終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這些功能就難以實現?!覀兲岢鲆ψ屓嗣袢罕娫诿恳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摘自習近平:《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材料二:新華社北京2017年5月3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日上午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習近平指出,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也有我們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
問題:
請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結合自己對中華法文化中“天理、國法、人情”的理解,談談在現實社會的司法、執法實踐中,一些影響性裁判、處罰決定公布后,有的深獲廣大公眾認同,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有的則與社會公眾較普遍的認識有相當距離,甚至截然相反判斷的原因和看法。
答題要求:
1.無觀點或論述、照搬材料原文的不得分;
2.觀點正確,表述完整、準確;
3.總字數不少于500字。
本次考試的論述題不出意外,仍然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作為材料,出題模式仍然是根據材料,從“天理、國法、人情”的角度,談對司法、執法實踐中,裁判、處罰的社會效果。寫作方式仍然可以采用之前我們所使用的模板。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的論述題字數要求為500字,比往年多了100字,分值也提高了2分。
切入角度一: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結合材料,從法律與道德關系談起,首先表明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道路上必須要達到法律效果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這就要求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統一,從而實現公正的裁判和良好的社會效果,既循天理,又遵國法,更憫人情。
切入角度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從實際出發,要根植于中國的國情,堅持黨的領導,汲取中國法律文化精華,從傳統中華法文化的“天理、國法、人情”中去發現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的道路。借鑒國外法治的有益經驗,但絕不照搬。
如果下面的課程您覺得意猶未盡,請猛擊這里查看全部課程